3C认证:几家欢乐几家愁(图文)“3C”或“CCC认证”(ChinaCompulsoryCertification)即“中国强制认证”的英文缩写。这种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国家按照世贸组织“统一认证标志”的原则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根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从8月1日开始,凡是销售的汽车、摩托车、彩电、冰箱、洗衣机、音响、电脑、数码设备、打印机、电钻、电门开关、电插座、电动剃须刀、电饭煲、微波炉、电熨斗、电灯、安全套等涉及安全、EMC(电磁兼容)、防电磁辐射等环保要求的共19大类132种产品,都要有3C认证,最终销售的产品上都要有3C标志。
2003年8月1日,国家认证认可管理委员会宣布,凡是《目录》在册的19类一百多种产品,没有经过3C认证者,禁止市场流通。一石激起浪千层,此项规定一经出台,潜藏在表面下的暗流也同时浮出了水面。
“对此大企业积极一些,他们对政策更加敏感,大企业都已经通过了,现在中小企业也慢慢多起来。”国家质量认证中心的魏亮如是的告诉了记者关于3C认证的当前状况。记者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获悉,截至8月14日,中心共发出证书已达72614张,其中获得认证的企业15096家,90%的企业通过了认证,然而,据记者走访得知,3C在市场具体的实施情况却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好好的3C市场变成看来是热热闹闹,但现实是消费者依然在“沉默”,经销商不知何谓,品牌商积极乐观看未来,小企业的无奈……同样是3C认证为何大家反应各不相同?
8月14日,记者来到了中关村(相关行情)太平洋电脑商场,一位散装机店面的老板丁重阳先生就跟记者坦言相告,现在客人攒机时问起电脑的配件是否通过3C认证的“几乎没有”,而且,他们的门面除了电源上有了3C的标签,其他的几乎没有3C的痕迹。丁重阳说:“其他的都是板卡,与3C认证无关。”同记者预计的有所类似,在走访的另几位商场的老板同样表示了同样的信息:客户关心的只是价格和自己的购买习惯。“是不是通过了3C,那是厂家的事情,与我们无关。”丁重阳说,“我们又不是TCL(相关行情),假如是他们,如果他通过了3C,他肯定会跟别人说,而我们……”。
“那得看消费者的态度,要求苛刻的可能会问。”当记者问,你们的顾客在购置显示器的时候,会不会询问您的产品有没有经过3C认证时,同在太平洋2层的NEC北京事务所经理张方国先生也如是告诉了记者。
记者在商场的电子产品浏览橱窗的时候,也留心了一下,有的电脑商的标签仍然标示着长城、CCIB等字样的标签。而国家的相关规定要求的是:8月1日起,凡是《目录》在册的相关产品逾期不贴3C标签不能进入市场。
作为国家的强制性认证制度,3C明码标价打的就是“消费者牌”,记者从网上找到了3C认证的管理机构国家认证认可管理委员会(下称认监委)发布的相关文件:它主要对涉及人类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环境保护与公共安全的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确定统一适用的国家标准、技术规则和实施程序,制定和发布统一的标志,规定统一的收费标准。
既然,3C针对的是消费者,而消费者却没感觉到3C带来的好处,对此不闻不问,那么又是为什么呢?如此,3C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早些时候就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很多的中文标识都没有规范起来,这本身就给大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3C的出台同样如此。2003年5月,媒体就开始纷纷攘攘的爆炒3C给小企业带来的冲击。那么3C到底冲击了谁?
对此,张北宁给的解释是:3C的认证费用较高,主要包括前期的准备、认证的过程以及后期的一致性保持,前期测试的时候在实验室的费用都是以小时算,一小时要在800到1000左右,这笔开支不算,还有产品的选型、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开支,同时这也相当于一个门槛,3C的出台,就相当于提高了一个行业的门槛。
“我们作为一个大的品牌厂商,同时又是国家免检产品,这本来已经上了保险箱,但我们还定期去做(抽样测试),”张解释说,“一方面考虑到保证产品在生产和销售阶段的一致性,对消费者负责,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要求比较高。”
据记者所知,方正科技是我国第一批率先通过3C认证的国内电脑品牌企业,2001年,方正就拿到了“中国名牌”,2002年,方正又拿到了国内的产品免检证书,并且方正本身也参与了微型计算机行业规范的制定。“我们参与了国家微型计算机行业标准的制定”张说。
“2000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通过了国家电磁兼容方面的认证,而且,我们也一直在和国家质监总局以及相关的测试机构保持联系,在认证中心成立后及时与认证中心进行了沟通,所以我们是逐渐过渡的”,张北宁告诉记者。
对此张北宁给记者的答案是,主要还是培养一个良好的国内市场和竞争环境。而据有关业内权威人士的介绍,3C是个市场准入制度,那么各企业纷纷扰扰为过3C,为什么?
张北宁认为,这是一个品牌效应,3C的未来可能就像欧洲的CE认证,发展到将来就像一个门槛,一方面可以提高国内企业的行业水平,同时达到限制国外一些企业的进入,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对于国内和国外产品,有两种不同强制认证的现象,使国外和国内企业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样可以保护和促进国内的民族企业”,张说。
具体的原因张给了记者两个方面的理由:现在市场上的DIY和有的小企业没有通过3C认证,像方正这样的大企业则从保护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严格遵守国家的强制规定。“那么我们的生产费用肯定会高,而DIY和小企业不申请,他们的产品照样可以卖,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不公平竞争米乐M6。”张笑着告诉了记者。另一个方面是用一个高的标准来迫使国内企业提高自身的素质,促使企业的产品按照认证模式依据的产品性进行定位。
“3C的出台,就像是门槛,对整个产业来说,能有效的铲除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消除产品的不合理竞争因素,使整个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也是国家为了入世后,在规范强制认证和净化市场的前提下,给现在国内的规范企业一个高要求,让他们能和国外企业竞争,张说。
对此认监委的解释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着政出多门、重复评审、重复收费以及认证行为与执法行为不分的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国产品和进口品存在着对内、对外两套认证管理体系。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国内产品和部分进口商品实施安全认证并强制监督管理,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进口商品实施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制度。这两个制度将一部分进口产品共同列入了强制认证的范畴,因而导致了由两个主管部门对同一种进口产品实施两次认证、贴两个标志、执行两种标准与程序。随着我国加入WTO,根据世贸协议和国际通行规则,要求我国将两种认证制度统一起来,同时,为完善和规范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解决政出多门、认证行为与执法行为不分离的问题。
3C市场目前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的状况到底怎么回事?一方面可能是国内的市场还不规范,另一方面可能是消费者还没有认识到相关方面的东西,一位业内人士跟记者说,现在的消费者认的就是价钱,另一方面,厂商有时故意模糊消费者的意识。
实际上在3C认证的强制实施之前,国家就已经给了12个月的过度期,而且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又延长了3个月,对于大多数的企业只要产品本身质量好,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通过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当时方案一下来,我们就说这么长啊,其实只要很短的时间准备、切换就可以了。”张北宁先生对记者透露说。
那么为什么还有企业视国家的法纪于不顾,明目张胆的,仍然我行我素?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主要是宣传,在这个方面,3C到底对消费者有什么好处,他们不清楚,虽然国家在这个方面下了工夫,但大环境还没有形成,市民们没有这种意识。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的现行的管理方式有关,众所周知,我国的认证制度都是“前松后紧”式的,宣称通过容易,但是后期的管理比较严格,对小企业和DIY市场管理也比大型的品牌的企业较宽松,必然会造成了一定的管理空白。还有就是应增强执法力度,不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